奇迹只发生在那一夜甚至那最后一圈车程中,他的人生并没有因此彻底逆转。
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
文/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吴泽源
编辑 / 杨静茹rwzkhouchuang@126.com
如果要在近期选一部能值回票价的院线片,6月27日上映的《F1:狂飙飞车》当仁不让。影片由苹果影业花3亿美金打造,得到了F1(一级方程式锦标赛)赛事的官方认证和全方位支持匠心智策,并由七届年度冠军车手刘易斯·汉密尔顿出任联合制片人,监督片中的技术细节。不论你是不是赛车迷,只要你对人类的自我挑战精神心怀憧憬,《F1》就能在IMAX巨幕上为你提供极致体验。
但在叙事层面,《F1》绝不是能给人带来新鲜感的电影。核心主创人员的年龄和履历几乎已经预告了这一点:制片人杰瑞·布鲁克海默,还差两个月就要过80岁生日,代表作有《壮志凌云》(1986)、《勇闯夺命岛》(1996)、《加勒比海盗》(2003);主演兼制片人布拉德·皮特,现年61岁的老型男,在片中饰演五十多岁的车手桑尼·海耶斯;配乐师汉斯·季默,67岁,近几年音乐产量略有下降,工作重心转向了全球巡演;导演约瑟夫·科辛斯基相对年轻,也51岁了。所以,如果这部《F1》的剧情走向、人物价值观和性别观念显得有些陈旧,请不必惊讶,这基本上可以视作一部出品于2025年的上世纪90年代的“老派”大片。
《F1》的老派首先体现在剧情上。它拥有好莱坞典型的“下狗逆袭”叙事:老牌车手鲁本(哈维尔·巴登饰)如今成了一家新晋F1车队的老板,但车队成绩一直不佳,他因此面临着被管理层扫地出门的命运。背水一战的鲁本想起了自从在F1赛事中出了严重事故后,一直混迹于各类次级赛事的老队友桑尼,试图在他身上赌一把,顺便请他带带潜力新人约书亚·皮尔斯(JP),扭转车队的颓势。桑尼的目标是:让车队赢下一座分站赛冠军——不论胜者是自己还是JP,从而替鲁本保住老板位置。但在好莱坞故事中,事情注定不可能一帆风顺,车辆的缺陷、老将与新人的性格冲突、管理层成员对老板职位的虎视眈眈,都在阻碍桑尼的冠军之路。
影片对男主桑尼的刻画同样老派。拥有三次失败婚姻和一次惨痛事故经历的他,是个独行侠:独自住在房车里,四处报名参加二三线赛事,虽然没有正常人的安定生活,却享受着彻底的自由。被鲁本招入车队后,他依然随心所欲地释放着来自上世纪90年代的老派男性气概:不听技术人员指挥,凭经验、胆量和冒险招数行事,不爱跟团队成员商量策略,却热爱临场发号施令,为年轻队友施加“严厉的爱”。
这是一个与当下时代脱节的主人公,但影片主创对桑尼的作风似乎大体认同。这不仅体现在塑造桑尼时采取的语调中,也体现于对新人JP的刻画中,JP在某种程度上被表现成一个刻板印象化的Z世代妈宝男:许多主意都要靠母亲拿;言行幼稚、冲动,手机不离手;经常被名利、代言合同和社交媒体评论分散职业注意力。
《F1》的“老派”还体现在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上。片中只有三个女角戏份较多:车队技术总监凯特(由优秀爱尔兰演员凯瑞·康顿饰演)、维修工朱迪,和JP的妈妈。主创的确设计了匠心桥段,来表现朱迪的职业自尊(她不想让桑尼在众人面前维护她犯的错),也让凯特用独白和实力,展现了她身为行业内第一位女性技术总监的抱负与雄心。但在其余多数时间里,凯特都更像个狂热迷妹或啦啦队长,用充满崇拜的星星眼,向观众传送出“请像我一样欣赏皮特”的指示。以61岁的标准来衡量,保鲜期极长的皮特的确辣得惊人,但对这个大众公认的事实一再进行强调,某种程度上也有点油腻。
即便说了不少老套之处,《F1》依然是部如瑞士手表般精密运转的成功商业片。所有剧情起伏和反转虽然不新鲜,却依然有效,重返赛场的生疏、天不亮就起床锻炼、逐渐找回状态时突然受伤住院……直到影片后半段,桑尼才说出30年前那场事故对他造成的影响,差点致命的伤情、从明日之星的位置跌落让他迷失,甚至忘记了对赛车的热爱。一场场比赛、一次次挑战,把桑尼的征程和影片的叙事一步步推向高潮。
而桑尼和鲁本这对老男孩的飞驰梦,虽然透出几丝中年男人的自怜自恋,但最终还是让人鼻酸。谁能拒绝皮特在特写镜头中用真诚纯粹的眼神盯着你,说:“就算叫我死在那辆车里,我也不后悔,换一千次也这么选?”谁又能拒绝最后一战中,遥遥领先的桑尼在临近终点线时的那段心流时刻?
影片在琐碎细节方面的处理也属一流。作为一部绝对的大男主电影,它依然尽力展现了F1运动的集体属性,车队的技术总监、经理、工程师、机械师、维修工都在片中得到了短小精悍的刻画。车队经理加斯帕见人便吹嘘自己曾随法拉利车队赢下五届冠军,却总被旁人拆台:他当时只负责操作千斤顶。但当比赛进行到命悬一线时,眼见维修人员分身乏术的他主动操起了老本行——扛起千斤顶。这类刻意却用心的设计在片中几次出现,是老派好莱坞商业片征服观众的重要心思,也几乎成了一门失传的手艺。
《F1》将这门赛事二十多年里发生的戏剧性事件,浓缩到了一个赛季九场虚构的比赛中,因此被部分粉丝质疑失实。但我个人认为不必苛责,这恰恰体现了影片的某种深层写实:如此多的意外、投机战术、开挂式的技术飞跃凑到一起,再加上比赛终段的“机械降神”,让一支下游车队在一场赛季最终战中获得了胜利,这本身就体现了竞技体育的艰难和魅力。对桑尼来说,奇迹只发生在那一夜甚至那最后一圈车程中,他夺冠了,他的人生并没有因此彻底逆转。
故事的最后,桑尼又回到了“在路上”的生活匠心智策,观众花两个多小时做了一场眼花缭乱的梦,也可以心满意足地回归他们的日常了。
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